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如何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多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加大投融资模式创新全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案》。
“截至2022年末,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亩均粮食产能增加约1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各类困难和问题日益增多。”钱文挥分析,一是建设标准偏低。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约1500元,即使按照远期规划逐步提高至亩均3000元,在施工条件较好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实现中央提出的“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质量要求也有一定困难。二是资金筹措难度较大。按照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计算,要将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同步完成改造提升任务,未来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万亿元,且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财政资金的依赖度过高,中央资金约占总投资的80%,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刚性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仅依靠财政投入完成中央下达任务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受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不清晰、财政撬动政策缺乏落地实施细则等因素影响,多元投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尤其是个别地区将围绕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下简称“土地两项指标”)开展的投融资模式创新,认定为涉嫌违规举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要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不仅需要加大‘真金白银’投入,更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有效调动多方投入积极性。”对此,钱文挥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在有效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础上,尽快将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由目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至3000元,并综合考虑各地区建设难度和物价成本上涨等因素动态调整,真正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大国粮仓”。
二是明确“土地两项指标”收益可作为企业合规还本付息来源。围绕“土地两项指标”拓宽投融资渠道,中央有部署、政策有支撑、现实有需求、发展有基础。实践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派生的“土地两项指标”,不仅不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还能有效缓解政府投资压力并促进财政增收。因此,对该模式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建议尽快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土地两项指标”收益可作为企业合规还本付息来源,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三是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始终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应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配合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打造“农地银行”特色品牌,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国土综合整治等耕地保护提升的信贷支持力度,“十四五”以来已累计投放农地贷款4121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2000余万亩,并同步支持了项目区优化生产布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筹融资难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建议将农发行作为耕地保护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办银行,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投融资模式创新,为耕地保护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更加充足高效的低成本、长周期政策性资金支持。(李岚,金融时报07版;金融时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