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吉林省分行:农业强省建设的金融主力军

2023年8月17日,农发行吉林省分行行长李汉光(左一)到吉林省永吉县农户家中调研粮食生产情况。刘骄阳/摄

2023年7月,农发行总行与吉林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吉林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为政银合作提供了新范式,也为政策性金融服务吉林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心剂。吉林是农业大省,在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坚决扛起“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重任,率先向建设农业强省全力进发。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主动融入农业强省建设大潮,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骨干作用,为吉林全面振兴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

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支撑”

“农发行总行与吉林省政府深化战略合作,联合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强省建设,推动吉林省分行支持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项目,中长期业务实现破局提速,‘四大银行’品牌贷款增速7.14%,超全行平均增速1.31个百分点。”吉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汉光告诉记者。

吉林省分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和总行部署,抢抓机遇、主动融入,聚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任务,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为吉林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政策性金融支撑。

“聚焦主责主业,重在服务农业强省建设。2023年,投放各类贷款443.5亿元,有428亿元投放在吉林农业强省建设和千亿斤粮食工程上,占比96%以上。”李汉光介绍说,在融入农业强省建设的实践中,吉林省分行聚力打造“特色精品”行,做好“大粮食”文章,围绕“粮”字,优先深度拓展支持农地、种业、水利、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全力打造“四大银行”品牌形象。

——聚焦主责主业创新营销模式。实施“大营销、大走访、大对接”,主动靠前参与省政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累计与10个地市政府、企业及同业签订合作协议,政企银合作不断深入。

——聚焦主责主业创新产品服务。深度推广运用“扶余模式”、供应链穿透式营管服模式、线下交互撮合机制积极推动粮油市场化业务,创新“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助推大豆行业产销衔接。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贷”等3个“专属产品”以及资产提升贷等多种融资模式,满足客户项目多元融资需要。

——聚焦主责主业为企业减费让利。积极争取以最优惠利率服务经济发展,把定价和收费降至最低,全年投放贷款平均利率3.38%、同比下降15BP,低于全省同业103BP,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4629万元。

——聚焦主责主业坚守风险合规底线。将全面风险管理融入办贷管贷全流程、各环节,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做好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202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实现“双降”。

精专一域,必有作为。2023年,吉林省分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累投各类贷款443.5亿元、同比多投85.4亿元;贷款余额1456.7亿元,比年初增加80.2亿元。贷款投放、净增均为近5年来最高,贷款增速5.8%,高于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速、投放居全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首位,业务发展“U型”回升趋势明显,呈现出增长更稳、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围绕农业强省建设,我们聚焦主责主业,着力补短板、调结构、夯基础、保安全,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业务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实现了新跨越。”李汉光深有感触地说。

为国人饭碗多盛“吉林粮”

富饶黑土地,丰收大粮仓。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83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每亩单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商品粮调出量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量较上年增长21.14亿斤,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的饭碗多贡献了1斤半的“吉林粮”。

“粮食产业是我们信贷业务的重点。”吉林省分行副行长李立峰说,吉林省分行始终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根本职责和首要任务,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2024年3月初,吉林省粮食跨年收购已近尾声。

“今年以来,全球玉米谷物市场进入一个库存增长大周期,各类主体收购策略大调整,都不敢留库存,企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见到记者,吉林新天龙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宪岐聊起当下玉米市场形势。

这家位于吉林省四平市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酒精生产厂,年加工转化玉米90万吨,占四平地区玉米产量的20%左右,为解决当地农民卖粮问题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从2005年开始与农发行合作,至今已累计贷款126亿元。

“患难见真情。每次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农发行向我们伸出了援手。一个半月内,我们还要再收20万吨玉米,需要农发行再助一把力。”王宪岐向四平市分行副行长石剑峰发出请求。“我们一定把‘子弹’准备好!”石剑峰的回应掷地有声。

近年来,吉林省粮食购销市场呈现收购主体多元、流通渠道多元、资金供给多元、粮价波动剧烈等显著特点。为主动顺应市场形势,全力保障政策性储备轮换资金供应,吉林省分行创新探索了粮食供应链双循环模式。吉林省分行粮棉油客户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粮食供应链双循环模式是指适合吉林省情的“核心企业+锁定利润”的“卫星库点”和“南北协作”模式在省内省外粮食供应链双循环业务两个场景的深度应用。

“对新天龙公司的信贷支持就是采取的‘卫星库点’模式。”四平市分行行长胡云柯给记者讲解了具体信贷流程:新天龙公司与其上游粮食供应客户四平市天道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签订粮食销售合同,采购粮食用于淡季加工。由新天龙公司向天道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合同定金,天道公司向农发行申请贷款用于收购粮食。新天龙公司调用天道公司使用农发行贷款收购粮食时,先行支付相应粮款,农发行收款后,粮食方可出库。模式的应用,不仅为深加工用粮企业代储了粮源,还帮助企业创收增收,实现了银企良性互动。

吉林省分行探索构建粮油市场化业务高质量发展模式体系,将相关模式管理要求嵌入到客户营销、信贷服务、业务发展、贷款管理等各方面,形成了适合省情行情的粮油业务市场化转型的路径方法。2021年以来,年均服务市场化客户超百个,实现省内主产县全覆盖,基本实现涉粮头部企业及在吉央企全覆盖,市场化业务在秋粮集中上市前完成审批,平均提前近2个月,切实做到“钱等粮”。

粮油市场化信贷业务的跨越式发展,擦亮了吉林省分行“粮食银行”的金字招牌,粮食产业链主导银行地位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行累计投放粮油贷款310.7亿元,支持收购(采购)粮食496.6亿斤,支持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的比重超50%。投放大豆及油料贷款7.7亿元,占全部粮油贷款投放额的2.4%,超过吉林省大豆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比重。

为黑土地保护当好“业务专家”

吉林省粮食产量80%来自黑土地。吉林省分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提出“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嘱托,把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大力服务“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是吉林省农业强省建设的‘一号工程’。”吉林省分行副行长张广宇告诉记者,围绕良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利保障、种业振兴、农业机械化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产粮大县和畜禽养殖大县振兴、智慧农业建设等八大重点领域,吉林省分行积极提供准入、贷款方式、贷款利率等多项差异化信贷服务,着力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农地业务专家”。

“再过一个月,就要开始春耕了,最近必须尽快把路修好、水渠铺设填埋到位。”在双辽市东胜村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双辽市双兴集团董事长卢波指着地里的一组组水泥管渠告诉记者。

“为做好这个项目,从未融资的双兴集团公司第一次申请了贷款,贷款方就是农发行。”双辽市支行行长王兴华告诉记者,项目的落地,不仅实现了双辽市农发行农地贷款业务的新突破,也打开了银政企合作的新局面。2023年以来,农发行为该企业审批农地类“政采贷”模式贷款7600万元,截至目前已投放近一半。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政采贷”模式,即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进行,通过农业农村局与实施主体签订采购合同方式,由实施主体对高标准农田实行统一建设、统筹项目投资额度,改变以往中标分散、各自施工、标准不一、难以验收的局面。在信贷支持方面,国企中标能够更好地满足信贷准入,也保证后期项目建设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将政府部门采购合同作为增信措施,把采购资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破解了农地类贷款投资回报低、周期长、担保资源不足的问题。

吉林省分行先后率先推出“高标准农田专项贷”“高标准农田组合贷”“耕地改造提升贷”“民生水利贷”等多种信贷服务产品,推动农地项目与涉农产业、全域土地整治、农业生产等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一体化发展。重点在推进良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利、种业振兴、产粮大县振兴等重点工程上发力。累计服务黑土耕地面积超300万亩,支持近40万亩计划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中科佰澳等公司推动5万余亩盐碱地提质改造为耕地。

数据显示,2023年累计审批农业现代化贷款96.6亿元、投放贷款70.8亿元,服务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全年审批农地贷款78.4亿元,投放52.3亿元、同比增长近6倍,服务支持黑土耕地、高标准农田、盐碱地综合利用等超300万亩;投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9.7亿元、农业科技贷款9亿元,服务“两藏”战略实现新突破。

为绿水青山注入“新动能”

生态是吉林的优势,绿色是吉林的底色。吉林坐拥“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是全国唯一森林资源状况满分的省份。

初春三月,吉林省通化市青顶子林场里还是一片银装素裹。林场场长申友一早走进红松苗圃,脚下的雪还能没过脚踝。“这就是3-5年的红松苗,可贵着呢,每棵就要几百块。”他扒开厚厚的雪,指着几棵纤细的树苗向记者介绍。

2024年3月5日,农发行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支行信贷人员在贷款支持的红松果林培育建设项目地青顶子林场查看苗木长势。宋修伟/摄

“国有林场改革以前,林场重采伐,卖木材有收益,现在保护了,总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就琢磨着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树种。”申友说,辉南县地形地势极适合红松生长,所产的红松籽粒大、皮薄、品质极佳,深受市场欢迎。所以就动了培育红松林的念想。目前林场通过大苗栽植、定向培育等措施,红松林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0亩。

“将森林经济培育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我们全县上下的一致想法,正是在缺乏资金的时候,农发行伸出了援手。”辉南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农发行依托项目实际‘量身定制’融资方案,省市县三级行高效联动,审批了2.98亿元贷款,用于支持地方林业产业提升经营项目,为推动辉南县林下经济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注入政策性金融‘活水’。”辉南县支行行长王位说。

“项目的实施,可大幅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改善林业分布结构,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通过苗木、山野菜、林下参等作物培育及林蛙规模化养殖,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通化市分行副行长陶树国介绍,项目在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助推绿色经济大幅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吉林省分行着力突出支持探索林下种养殖、林业碳汇开发、森林旅游及康养设施建设等作为还款来源,全力推进生态项目落地。此外,吉林省分行还围绕“陆上风光三峡”、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支持绿色项目54个,投放100.7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22.5亿元,较年初增加65亿元,增幅112.5%,绿色信贷增速全国排名第一。

2024年是吉林省提出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第一年。下一步,吉林省分行将牢牢守住粮油信贷业务主阵地,全力保障中地储轮换、一次性储备转中储、调节储备任务的资金需求,稳步做好市场化收购贷款投放,加大对大豆及油料产业支持力度,全面加强存续期管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脱贫县加大金融帮扶和贷款投放力度,确保帮扶贷款投放和余额在省内金融同业中继续保持“第一梯队”;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贷款占比、助力提高黑土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比;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三大工程”、“水利银行”品牌、农村路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做深做优清洁能源业务,大力支持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支持冰雪经济项目建设。

“我们将持续专注主责主业,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合规管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高站位全力服务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以更宽视野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吉林全面振兴贡献更优质的政策性金融力量。”李汉光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