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理清“期现联动”理论基础,总结各种“保险+期货”的实践,探讨新时代“期现联动”的创新轨迹,以及以市场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革命,倡导以市场平台各主体为中心的分布式供应链,以及将其嫁接多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提出应确立“期现联动”新时期发展理念,坚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7个发展方向,并注重“期现联动”与现代易货贸易的融合。
「关键词」“期现联动” 分布式供应链 “保险+期货” 现代易货
2024年OpenAI、谷歌相继发布多模态大模型Sora、Genie,AGI浪潮加速到来,各类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经济生活各个方面。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05亿户。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达到1998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过6000亿元,年增长24.8%①。
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市场)大国、消费大国,也是大宗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大国。如果没有大宗商品流通现代化,中国流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类农产品16大类,如生鲜、干货食材、粮油米面、调味食材,预制食品、方便主食、休闲食品、奶及乳制品、滋补食材食品、茶叶、饮品、酒类、花卉绿植、木材、烟草、棉花。我国有世界类型齐全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占比接近1/3,2022年全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约3500多个,其中28.3%是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2022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加快转型得到较好发展。主要集中在粮食、棉花、生猪、水果、食糖、花卉、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酒业等品类。
一、“期现联动”的理论基础
“期现联动”的理论基础是由“蛛网效应”理论与“系统论”理论构成的。
(一)“蛛网效应”理论
蛛网效应是指在某些市场中,由于供需关系的不对称,价格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会引起市场中供需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波动会越来越大,形成一个类似蛛网的结构。
期货市场是从农产品“蛛网效应”开始发轫的,希望熨平市场数量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是期现套期保值、期现联动的理论基础。1930年由挪威的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荷兰的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各自提出,其基本原理是本期市价由本期需求量决定,本期产量由上期市价决定。
(二)“系统论”理论
“系统论”理论(system of systems)源自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也可以说是期现联动的理论基础,是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互联动形成的避险功能。“系统化发展原则”也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作为基本原则内容,各类交易市场的生态发展是高水平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三)“保险+期货”实践
自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的模式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郑州商品交易所先后上市了玉米、大豆、天然橡胶、棉花等20多个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并且探索了“保险+期货+期权”模式和网上基差交易。截至2023年底,“保险+期货+期权”项目已为18个涉农品种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1346亿元。项目覆盖31省份的1224个县,覆盖农户539万户次。
(四)新时代呼唤新“期现联动”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期货期权品种数超过130多个,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2023年我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85.0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568.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0%和6.28%。期货市场如何与大宗商品“期现联动”、交易方式如何创新,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二、以市场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迎来体系革命
从链主的角度来说,供应链主要有8种模式: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以外贸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供应链,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以金融为核心的供应链。作为市场为平台的供应链具有整合资源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平台的作用,作为市场平台为链主的供应链,具体来说有四种选择,即:
(一)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供应链主导型供应链模式
在平台市场发展的早期,特别是供不应求时,市场平台受供给方主导,卖方居于主导地位,而买方则居于次要地位。
(二)以市场用户需求者为中心的供应链主导型供应链模式
随着供求市场的变化,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平台受需求方主导,买方居于主导地位,而卖方则居于次要地位。当然以买方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反弹琵琶”可以促进流通渠道、促进生产者调整组织结构,乃至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以平台为中心的主导型供应链模式
市场平台具有发挥中心作用的意义,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其共同利益。但是市场平台的开办方经常以链主的身份主导甚至垄断平台的运营和发展,有时会忽视参与者、合作者的利益。
(四)以各主体为中心的分布式供应链模式
随着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用区块链分布式技术推动平等市场主体的数字化,从而实现新的数字革命,达到自由、平等的“三公交易”。这种模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网络条件下,有可能使其“去中心化”得以实现,从而使平台及其平台上各类主体在真正平等化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活动。
(五)嫁接多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
当前我国的市场体系,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都在调整,需要确立“期现联动”发展的合作、协同、整合的供应链精神,探索现代数字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的多种功能,探索由“期现联动”的平台供应链向平台与各个主体平等的分布式供应链跨越,探索高水平“期现联动”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探索和嫁接多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探索数字供应链金融、“期现联动”、现代易货贸易等融合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期现联动”“城乡联动”“国内外联动”发展有效路径和模式。
一是“以点带链”的供应链1.0。主要特征为:M+1+N。在“M+1+N”模式中,商业银行通过对供应链“核心企业”这个“1”的信任,向它上游的M个供应商或下游的N个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二是“从链到网”的供应链金融2.0。供应链网络中的焦点企业逐渐成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导,并且由“链”发展到“网”,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等相关主体也都参与进来。
三是“依网扩圈”的供应链金融3.0。“核心企业”变成“焦点企业”,焦点企业利用网络技术打造了一个商业生态圈。焦点企业能够通过网络把这些主体整合起来,这就需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为它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万物互联”的供应链金融4.0。随着多种多样的数字技术逐渐落地,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上下游交易方、金融机构、焦点企业等构筑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将相互打通,让交易完全透明,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大大提高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
三、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
(一)确立“期现联动”新时期发展理念
一是要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在与期货(期权)交易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各类交易会的联系中,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应发挥承上启下的“联动作用”。
二是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数字化转型。采用各种数字技术,探索交易、结算、交割(交收)、物配等服务的供应链模式创新。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期现联动”模式。探索期货+银行信贷+订单农业+保险、期货+保险+期权、“商储无忧”等模式。
三是坚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宗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应积极转型为综合性服务市场,而不是仅仅是提供交易服务,通过提供多种服务,同时也可以争取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等政策支持。
四是加快大宗商品交易绿色发展。探索再生资源的大宗商品交易,探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绿色运营,减少和节约商品流通的资源,建设绿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探索绿色大宗商品物流、绿色大宗商品配送、绿色大宗商品金融等。
五是坚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开放发展。即充分发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辐射作用,促进“一带一路”开放发展,到“一带一路”国家开拓市场,运营市场。
(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7个发展方向
1.向上发展的方向。这里指的是以平台为中心向产业链上游发展,如向农村基站、港口、园区、生产基地等延伸,利用平台来整合上游的网上与网下资源。
2.向下发展的方向。这里指的是以平台为中心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如大宗商品交易的物流和供应链、实体市场及其采购商、网络金融等,利用网络平台来整合下游的网上与网下资源。
3.向外发展的方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外向型发展:一是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上增加跨境电商的功能;二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园区、商贸城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三是在“一带一路”以外的国家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如鼓励沐甜科技(糖网)到东盟国家、到南美巴西等国家建立食糖交易分市场,鼓励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到非洲建设分市场。
4.向实发展的方向。应虚实结合,不搞花架子。也就是说,不能只发挥其交易的功能,而是将网上交易与网下交易深度融合起来,扎扎实实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在引导生产、流通、消费上下功夫。
5.融合发展的方向。一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商的融合发展;二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创新“期货转现货”业务,发展规范的大宗商品的“基差交易”等;三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供应链的融合发展;四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网络金融的融合发展;五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6.品牌发展的方向。一是品牌的交易品种推出;二是品牌的客户建设;三是品牌的交易服务、品牌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品牌的金融服务;四是品牌的市场目标的实现;五是品牌的诚信体系建设的完善。
7.规范发展的方向。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必须规范发展,避免“巴黎银行事件”“3.27事件”“泛亚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必须加强自律与监管相结合:一是坚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现货性质;二是坚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运营;三是尽快形成大宗交易市场的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强平台基础风险防范;五是在开放中形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体系、风险防范体系。
(三)“期现联动”与现代易货贸易相融合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物品、服务、资产或其他资源之间进行的非货币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易货、商品易货、服务易货、体验易货、资产易货、资源易货。如国际易货包括高铁换大米、土豆换石油、小商品换大飞机、石油换食品、大米换石油、棉机换棉花、蔬菜换石油、石油换大米、羊来茶往等多种易货模式创新。
总之,要积极探索中国式“期现联动”发展模式,让“期现联动”在促进“城乡融合”“国内外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
①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4-02-29.
参考文献
[1]期货日报.中国大宗商品平台行业发展报告(2024)[R]期报传媒(北京)有限公司,2024-03-27.
[2]刘坚.发展“互联网+易货” 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关于涉农易货贸易的调研报告[J].农产品市场,2021-12-15.
[3]邹平座.全球易货贸易制度演进与发展范式研究[J].经济,2020-05-01.
[4]闫碧洁.期货品种加速上市对现货市场影响几何[N].期货日报,2024-03-10.
[5]闫碧洁,许静谊.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清退自然人引关注[N].期货日报,2024-01-29.
[6]闫碧洁;许静谊.地方两会明确大宗商品市场发展“路线图”[N].期货日报,2024-02-19.
[7]2023年我国期货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累计成交量同比增长25.6%[EB/OL].界面,(2024-01-04)[2024-04-04]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192937794/17120bb420200250on.
[8]丁俊发.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 易货人要发扬三牛精神[EB/OL].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2022-05-18.www.chinabarter.org.cn.
[9]任兴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易货贸易将发挥重要作用[EB/OL].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2021-08-16.www.chinabarter.org.cn.
[10]郝渊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易货贸易研究与实践新发展[EB/OL].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2021-03-01)[2021-08-16].www.chinabarter.org.cn.
[11]戴翔.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易货贸易的机遇及对策[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01-03.
[12]刘佩云,魏鑫.“互联网+”背景下现货贸易的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3(21).
[13]李嘉宝,王玺荷.两伊“油换气”或加速“去美元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 -07-20.
[14]陈浩,魏永峰,徐辉,赵桂贞.我国新型跨境易货贸易发展探索[J].中国外汇,2022-08-15.
[15]邹平座.中国应适时启动全球易货贸易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