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戴思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关系简释与启示

「摘要」政策性银行是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如何更多助力政府发挥作用,更好体现市场作为,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融合,是新时期政策性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有效市场理论与有为政府的内涵及两者辩证关系等基本原理作进一步阐释和分析,提出政策性银行在国家治理和经济运行中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融合的路径,为政策性银行深化改革与转变职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市场机制 协同效应

市场与政府之争由来已久,众多学派观点趋同“市场不是万能的,但也是神奇的;政府不必是最小的,但却应该是有限的”。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跃因子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不断提升,市场和政府需要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因此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被普遍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的产物。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发展与运行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性和市场功能定位。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和领会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基本原理及其辩证关系。

一、有效市场的理论、发展及影响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投资者等市场参与方无法通过获取信息或者分析信息来获取超额利润。这一原理的基础假设是市场是高度有效的,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而立即作用在价格之中,准确反映出资产的价值,使得信息获得者无法通过个人能力获得相对利润,因此不存在非理性投资策略的长期盈利机会。

也就是说,市场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价格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没有任何投资者能够通过预测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任何形式的市场分析和预测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效市场假说强调了市场的信息效率性和投资者的理性行为模式,即使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也会被理性投资者和市场机制淘汰并纠正。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有效市场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此期间,研究者们对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浓厚兴趣,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65年正式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即股票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效市场理论逐渐发展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等形态,并提出相应的检验方法,如:事件研究法和技术分析等。随后,学者们开始探讨有效市场假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对理论进行逐步完善和修正。

在有效市场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政策性银行逐步成为有为政府的重要工具,承担国家政策的执行功能,在资本市场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其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策性银行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政策性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以及其在市场中的定价行为对有效市场的影响,都成为金融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机构研究的热点。

(三)有效市场的影响与局限。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深远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有效市场关于市场价格和超额利润的理论,促使投资者更加理性地对待市场信息和价格,避免了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盲目投机行为。但在实际运行中,有效市场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是有效市场理论忽略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现实市场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二是大量的“噪音交易”使得现实市场并不总是按照有效市场的假设运行,从而产生了市场价格波动和扭曲。三是有效市场理论忽视了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存在差异,导致市场中的套利机会并不总是被迅速消除的现实情况。因此,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有效市场理论辩证分析,充分考虑其局限性和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以更好指导金融市场运行、做出投资决策。

二、有为政府的理念与实践

(一)有为政府理念及提出背景。有为政府理念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变化,单一以市场为导向或单一以政府为导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动态调整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成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需要,从而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因此常被称作“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这种新的源于实践的认识,对我国政府在市场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政策手段探索产生积极影响,强调政府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制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即:政府需要在经济活动中积极作为,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原因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无效率、不公平问题突出,政府此时扮演监管和调控角色,发挥干预和指导作用尤为重要,从而形成“有为政府”这一重要理念。

从理论层面看,“有为政府”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计划调节”为基础,经过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理论完善,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理论,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模式。从实践层面看,中国经济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政府积极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促使我国政府需要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和调整,有为政府理念和实践随之逐步发展。

因此,有为政府理念提出的背后,是政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逐步摸索出的一种新的政策取向,既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又强调了在特定时期政府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有为政府的职能与角色。有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保障性职能。政府需要提供服务等公共品,解决外部性、垄断等问题,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维护公共利益。二是干预性功能。政府的有效干预可以化解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效率、公平、安全等公共风险,实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平衡优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三是适应性特征。政府干预对经济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总体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因此,政府需要不断调整干预策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让权力在制度约束下运行。同时,政府需要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和路径依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从而实现政府意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明显发挥了较强干预作用,同时又体现出适应性与灵活性,如:既根据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直接实施经济调控手段,又积极为市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的政商关系、营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提供良好制度保障等。

三、推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融合的政策性银行视角

1994年陆续建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开始,我国政策性银行已经运行30个年头,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理论与运行体系逐步形成。政策性银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支撑国家战略,实现政府意图,服务发展大局,贯彻金融政策,合理配置资源,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推动重要行业、重点领域发展等重要作用,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推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时期,政策性银行要从强化职能属性、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府和市场间的桥梁作用,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融合。

(一)强化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是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发展相融合的表现,聚焦职能与强化定位两者相辅相成。一是加快推进政策性银行专门立法。改变长期以来中国政策性银行监管的行政手段有余而法律手段不足的问题,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互搭配,更多以法律手段规范政策性银行行为,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融合。二是坚定中国特色政策性金融发展之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洞悉政策性金融的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遵循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基本规律。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之策。以政策性银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三是不断强化政策性银行主责主业。牢牢把握政策属性,坚持从政治上看业务、在业务中讲政治,始终坚持把全面贯彻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政策性银行的立行之本,执行国家意志、服务经济发展、遵循银行规律,确保各项改革路径和业务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执行国家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统一。

(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作用。一是突出政策性功能。政策性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国家弥补“市场失灵”“传导受阻”的有效制度安排,政策性是其根本属性。因此,政策性银行天然就是国家财政职能的延伸、逆周期调节的工具、重点战略的保障和补短板的抓手,突出其政策性必须充分发挥“当先导、逆周期、补短板”的功能作用。二是平衡市场与公共服务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政策性银行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经营原则,以履行国家意志、执行国家政策进行金融资源分配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受到挤压,需要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承担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政策任务,通过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健康,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特色的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为国家安全、特殊行业、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关键领域突破提供重要引领和支撑。

(三)推进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一是坚持保本微利和可持续经营原则。统筹量、本、利市场协同,引导资金聚力和反哺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持续深耕“三农”、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开放型经济格局等,发挥政策性银行主场主业主力军作用;不断深化供给侧自身创新改革,推动市场化机制建设,持续提升政策性银行的自我造血功能。二是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导向,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政策性银行资产质量处于银行业较高水平;强化监管,完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盯紧管住重大项目、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三是确保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治理,同时通过深化价值管控、贯通绩效评价、推进改革创新等综合方式,以资本监管为核心,风险监管和并表监管等为手段,逐步推进和完善覆盖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审慎运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政策性银行健康经营,保障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

(四)提升政策性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完善现代金融企业治理机制。加强决策机制建设,提升董事会履职能力,确保董事会在战略决策和重大经营中发挥核心作用;健全运营机制建设,探索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约、共融式现代化服务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建设,贯通各类监督,合力透视业务发展与安全全过程,提升监督质效。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抢抓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契机,激发金融科技红利,增强金融科技在政策性银行的顶层设计,强化运营、服务、管理的科技支撑,提升政策性银行的科技服务水平,扩大政策性银行服务覆盖面,延伸服务触角,增强服务普惠性。三是培育现代化金融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以推进政策性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强化人才建设,从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工具运用和创新、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化经营等综合维度,培育一支现代化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钱文挥.发挥政策性银行独特优势[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4-03-07.

[2]王瑶;郭冠清.中国特色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12).

[3]赵萌.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政策性银行使命担当[N].金融时报,2022-09-21.

[4]武建华.推动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2021(10).

[5]胡晓炼.深化金融改革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0(1).

[6]赵恢林;李明.政府、市场与中国经济—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J].社科纵横,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