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农业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农业产业模式,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有助于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大农业观的提出为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探索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金融支持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从生态价值评估出发,提升对生态农业新型主体和产业规划全过程支持能力。
「关键词」生态农业 大农业观 政策性金融 信贷支持
农业是密切结合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产业领域,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和经济基础结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在农业领域,结合环境资源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是丰富农业产业多元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推动农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同步提升,将金山银山内化于绿水青山的友好发展方式。
一、生态农业是经济与社会效能的融合体现
生态观念在中国传统农业中有着许多典型体现,比如华北地区的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的间套作,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浙江青田的稻田养鱼和贵州从江的稻鱼鸭系统等。这些都是传统农业在对资源和环境长期认知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农学家Rudolf Steiner关于Biodynamic Agriculture的论述。1970年Charles Walters创造性提出了Eco-agriculture 一词。同年,密苏里大学的土壤学教授William Albrecht提出了Ecological Agriculture生态农业的概念。目前,北美、欧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普遍采纳了Agroecology这个术语。我国学者提出,中国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和资源增值相结合,使农业综合效益最佳的一种可持续农业,是一种运用生态系统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粮食及各类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始终是我国农业肩负的重要使命。在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最低收购价、种粮农民补贴等全面政策支持下,到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也实现了稳步提升。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环境的承压困境,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中,在以出栏周期和产量为指标的导向下,品种趋同现象明显,许多传统畜禽种类被逐渐淘汰。这些现象都对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隐患。生态农业作为注重物种自然制约,资源良性循环和环境正外部性明显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助于缓解当前农业领域发展中面临的压力。
二、大农业观视域下生态农业内涵的拓展丰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一发展理念是将农业深度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结合的体现,也是贯彻绿色发展路径,探索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结构的体现,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大农业观”提出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4》,目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正由主食型向“粮肉菜果鱼”多元化转变,谷物供能比下降,肉类供能比增长。在消费领域,绿色、健康、营养的食物,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适应食物消费升级转型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探索与我国丰富的生态地理和资源环境特征相适应的食物保障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更好满足居民营养需求和食品安全的能力。
生态农业强调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在生态农业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生态网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动态平衡,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在生态链中得以延续,从而为大食物观的形成巩固了基础条件。这种生态制约也有利于将病虫害控制在合理水平,减少或免除化肥、农药的使用。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进一步保护生态系统内的物种资源,提高农业产品的绿色安全水平。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在传统的作物资源、环境资源共生模式基础上,生态识别精准化水平和产业化管理能力的增强更加提升了生态产品丰富程度。此外,农业领域物流运输、仓储设施以及交易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也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供给能力的提升形成了综合助力。
大农业观下的生态农业也是与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相近领域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通过产业集群的协同推进,农业增加值得以提升,农业与社会广泛领域的结合更加密切。这既为城乡统筹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也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内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开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作为五大抓手之一,是重要的战略基础,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既适应了生态振兴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有结构不足
从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投向统计情况来看,涉农领域的贷款持续增长。202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6.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82%,全年增加7.43万亿元,占到全部贷款增加额的32.66%。无论是总体占比还是增量占比,都呈现出规模明显的特征。从“三农”领域的具体投向来看,2023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7.26万亿元,全年增加6.32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6.86万亿元,全年增加1.88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5.84万亿元,全年增加7474亿元①。从上述数据看出,尽管“三农”领域贷款总体规模及增量较大,但是农业贷款的存量和增量都只占到涉农贷款总量的10%左右,在整个涉农贷款规模中占比较低。
农业领域相比较其他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生产循环周期较长,受市场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明显,产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产业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农业领域的固定资产往往具有专用性,生物资产价值评定和管理难度较大,可用担保能力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信贷需求。更深层面,在“一业一域”的发展模式下,农业产业的关联被过度分拆,金融资源的成本与产业收益形成倒挂,从而难以与农业循环形成密切结合。
四、面向大农业观的金融支持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在涉农领域较低的贷款占比,与在“三农”领域的支柱地位呈现出错配关系,也反映了农业实际在带动和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建设方面贡献不足的问题。从发展的决定关系来看,农业为农村人口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稳定了农村生产生活结构,农业产出和价值实现能力直接决定了农民增收水平,也决定了农村基础环境改善的内生动力水平。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实践和长期发展,必须要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和水平的提升,焕发农业产值创造能力,实现自我系统的价值循环。
从大农业观的新发展理念出发,生态农业有利于化解农业发展中分散规划形成的壁垒,统筹农业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构建农林牧渔相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价值增长的角度看,生态农业通过将农业与非农产业有机融合,发挥农业在产品供给功能之外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更高程度促进价值综合体的形成。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与金融资源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相结合,释放金融资源助力产业价值提升的潜能,优化农业领域资源、科技、市场要素配置,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五、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以生态农业中的生态资产价值为核心提供金融支持
政策性金融主要特征在于公共性,是提供准金融公共产品的唯一途径。因此,政策性金融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倾向于社会效益的实现。由于政策性金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主要承担补短板职能,其所支持的产业或建设领域往往以提供公共产品能力、服务的人口规模、带动的经济指标为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对于投资形成衍生资产的价值通常缺少评估。这在以生产循环指标为主要体现的投资领域,所反映出的差异还不明显,但对于形成较大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社会效益的投资领域,综合价值评估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生态保护补偿可以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多种补偿方式”。条例的出台使生态价值的实现在保障程度上得到了更高水平的提升。在信贷管理过程中,应围绕生态资产的特殊性、稀缺性,将资产价值评估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按照生态农业发展进程,探索采用“财务价值管理+资产价值管理”的新模式,促进经营主体产业管理水平提升和持续经营能力增强。与此同时,通过政策性金融价值引领作用,提高社会各类金融资源对生态农业以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支持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好实现。
(二)以生态农业中的经营主体为重点提供金融支持
生态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形成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小型生态系统,因此它的规模通常会超越现有的农户经营范畴。与此相应,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各类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生态农业中更重要的组织形式。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的重点是生产循环和销售循环,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的科技融入、生态评价、资金管理又更加接近现代企业要求,形成了在成本投入上的压力以及提升管理手段的期望。因此,生态农业对金融支持能力的需求,不再仅是信贷产品的提供,而是呈现出与融资主体业财深度融合的要求。政策性金融与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新型农业主体的合作,应发挥“金融产品+金融相关服务”的综合支持能力。比如,对于生态资产相关的权属、认证和评估应全程纳入银行托管,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桥梁作用,连通政府管理部门与生态农业经营主体,以信息沟通和信用增值,形成生态农业政策服务与政策性金融助力的双支持。此外,充分利用基础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形成财务资金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仓储销售管理等金融相关服务的线上化产品,在充分释放银行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为经营主体提供高质量管理支撑服务。
(三)以生态农业中的产业规划为基础提供金融支持
项目评估和信贷主体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信贷评价模式,容易在预计市场规模时受到错估影响,造成债权投资形成资产与预期经济目标的偏差,形成资源浪费和资产风险。基于大农业观的生态农业发展,既是在空间上对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也是在时间上按照阶段特征逐步提升生态质效,面向长远目标的产业模式。政策性金融对生态农业的支持需要密切结合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中远期规划,突出金融产品与发展时序的适应性,以及金融资源与规划目标相匹配的长期性。按照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价值提升的整体进程,合理评估金融支持的规模和方式,更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农业作为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产业经济领域,符合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应当在对生态农业的支持中,更加体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胸怀“国之大者”,从金融支持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上升到对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的统筹服务,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发展规划深度融合,提高金融支持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性和关联度。
注:
① 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薛领,胡孝楠,陈罗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6):1-10.[2]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3]叶谦吉,罗必良.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9(1):1-8.[4]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5]白钦先,郭纲.关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再探索[J].财贸经济,2000(1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