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公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重办好哪些事?来看梳理→
01
科技创新
1.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3.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4.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5.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6.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7.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8.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扩大科研自主权;
02
产业升级
9.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10.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11.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12.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13.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14.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15.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16.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17.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18.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9.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03
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20.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21.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22.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23.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24.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04
深化改革
25.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26.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
27.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28.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
05
乡村振兴
29.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30.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31.完善乡村水、电、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32.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3.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34.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35.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06
区域发展
36.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37.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38.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39.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07
文化建设
40.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41.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42.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08
绿色发展
43.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44.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45.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46.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47.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48.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49.强化河湖长制,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50.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
51.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09
对外开放
52.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53.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10
提高收入水平
54.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5.完善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56.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57.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58.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59.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11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60.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
61.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62.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63.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64.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12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65.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66.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67.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68.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69.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70.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13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1.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
72.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73.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74.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75.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14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76.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77.强化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职能,健全医疗救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78.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79.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80.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81.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82.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83.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84.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85.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86.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87.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