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十分紧迫。特别是,这次疫情还对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全国“两会”召开,5月2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解学智在发言中建议继续推动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并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面临的资本金不足、低成本资金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建议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
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相对商业性金融来说,政策性金融可以重点在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等方面更好发挥其独特优势和职能作用。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策性金融作用备受重视。
“政策性金融在对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着‘当先导’的作用。例如在脱贫攻坚、公共卫生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由于初始阶段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较多,一般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而政策性金融可先期介入培育市场和客户主体,提供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再引导商业性金融和社会资本逐步进入。”解学智提到,在补短板、逆周期方面,比如“三农”领域中公共产品及弱质产业,由于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较低、风险较高等因素,融资缺口比较大,存在市场失灵等问题,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结构性的资源配置手段,能够促进供给增加,补上发展短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策性金融可“逆向出征”,加大对重要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有效投资,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稳预期、稳增长。
农发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行累计投放贷款5768亿元,同比多投1605亿元;4月末贷款余额5.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361亿元,同比多增1354亿元,累计减费让利超40亿元。
其中,1月25日以来累计投放疫情防控应急贷款827亿元,复工复产贷款3468亿元,率先完成了18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投放任务。同时,1~4月累计投放扶贫贷款1608亿元,4月末扶贫贷款余额1.45万亿元,扶贫贷款投放额和余额连续5年居金融机构首位;同期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376亿元、春耕备耕贷款432亿元、生猪贷款241亿元,支持主要粮食品种收购量始终保持在全社会收购量一半以上。此外,4月末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3.1万亿元,长江大保护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贷款分别为4908亿元和861亿元,支持了一批“三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