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第259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扶贫金融事业部总裁钱文挥,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青松,兴业银行党委临时主要负责人、行长陶以平分别介绍了近年来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作为唯一一家涉农政策性银行机构,面对收官任务繁重、疫情灾情影响严重的复杂形势,农发行担当作为,勇挑重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据钱文挥介绍,截至8月末,农发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2.5万亿元,余额1.5万亿元,投放额和余额均居金融同业首位,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连续三年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梯队。
钱文挥表示,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农发行从五个方面出发切实发挥金融扶贫先锋主力模范作用。
行动快。第一时间制定坚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意见、召开全系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会,全力推动服务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提前半年完成全年2800亿元的扶贫贷款投放任务,提前7个月完成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各项指标任务。
力度大。今年前8个月,累计投放扶贫贷款3511.02亿元,同比增加1466.79亿元,增幅71.75%,投放规模居银行同业首位。其中,累计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投放扶贫贷款165.95亿元,累计向深度贫困地区投放扶贫贷款665.7亿元,创下近年来同期投放规模、力度最大记录。
政策优。农发行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短板弱项,在已经出台38条差异化支持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再度推出21条特惠支持政策,重点支持52个未摘帽县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在疫情防控、“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重点领域给予利率、期限等一揽子特惠政策。
效果好。农发行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回头看”整改为契机,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全面落实各项整改任务,切实把整改成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不断加强精准管理和风险管控,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扶贫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截至8月末,全行扶贫贷款不良率0.23%,不良率居于同业较低水平。
用情深。农发行服务脱贫攻坚始终秉持“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家国情怀,持续深化融资、融智、融商、融情“四融一体”帮扶体系。年初疫情发生以来,总行党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挂牌督战52个未摘帽县,有效解决制约脱贫的突出问题;拨付专项扶贫党费350万元用于加强扶贫县基层党建;挂职干部逆向而行,坚守贫困地区一线,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据钱文挥介绍,前天,农发行正式启动“消费扶贫月”专项行动,随后,还将在广西南宁召开定点扶贫县消费扶贫推进会,切实帮助解决扶贫产品销路难的问题。
立足服务“三农”定位,勇担金融扶贫重任
“面向‘三农’是农业银行的职能定位,助力脱贫攻坚是农业银行的职责使命。”发布会上,张青松如是说。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中国农业银行努力做到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金融扶贫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扶贫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严格落实中央“四个不摘”有关要求,并根据决战决胜阶段和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扶贫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财务费用、人力资源、考核激励等方面差异化政策支持。据张青松介绍,截至8月末,农业银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510亿元,余额12425亿元;深度贫困县贷款比年初新增678亿元,余额470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比年初新增655亿元,余额4570亿元,三项扶贫贷款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均明显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未摘帽县金融扶贫工作不断强化。把支持未摘帽县脱贫攻坚作为今年金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信贷政策、资源配置、渠道建设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并采取了挂点指导、结对帮扶、专项督导等一系列工作举措,督战结合,全面助推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疫情期间,农业银行多次视频连线解决未摘帽县支行实际问题。截至8月末,在未摘帽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62亿元,余额732亿元,增速28.3%,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基础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扩大贫困地区分行产品创新权限,增设“三农”产品创新基地,有效满足贫困地区企业和贫困人口区域特色金融服务需求。2016年以来,农业银行在贫困地区累计新建人工网点137个、自助网点590个,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空前。针对特别偏远的乡镇农村地区,通过投入电子机具、掌上银行和移动服务车等方式,努力将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地送到广大贫困户手中,农行惠农通电子机具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的行政村覆盖率均超过85%。
消费扶贫成效显著。重点依托农行线上扶贫商城,与全国256家中央及地方单位携手开展消费扶贫系列活动,全力以赴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助力贫困农户产业增收。今年以来,全行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1亿元、帮助销售9.4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5倍、5.7倍,其中通过线上扶贫商城渠道销售4.1亿元。
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专项行动进展顺利。组织12家东部省分行结对帮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河北武强、饶阳,贵州黄平、重庆秀山等4个农行定点扶贫县,安排东部100家支行与深度贫困地区100家支行开展一对一干部精准帮扶,发挥全行力量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在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方面出一份力,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实施“金穗圆梦”助学活动,累计资助7828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一新生入学;连续三年实施就业扶贫活动,对口招聘近千名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进入农行工作。
定点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农业银行累计向4个定点扶贫县投入帮扶资金8705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800万元,培训基层干部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2.9万人,分别完成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全年计划数的125%、120%、252%和195%。截至8月末,在4家定点扶贫县贷款新增12亿元,余额116亿元,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据张青松介绍,目前,四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走具有兴业特色的扶贫之路
金融扶贫不仅是涉农政策性银行、涉农国有大行的职责,其他银行机构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兴业银行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陶以平表示,兴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小,一直有着较为鲜明的自身差异化特色。在扶贫工作中,兴业银行切实发挥自身特色,形成了“输血”“造血”并举、“融资”“融智”结合、线上线下并进的扶贫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在定点扶贫方面,兴业银行以包括福建政和县、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新疆阿克苏等在内的地处苏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49个挂钩扶贫点为主战场,派出一大批驻点扶贫干部,扎根扶贫一线,与当地群众并肩打好贫困歼灭战,目前所有挂钩扶贫点均已实现脱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兴业银行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创新探索“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在产业优势突出、聚集度高的区域设立乳业、农业、林业等产业金融中心,量身开发出林权抵押贷、烟农贷、银纺贷等一批“接地气”的特色金融产品,精准服务当地特色产业,激活贫困地区的“自体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转变思维,创业致富。截至今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5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368亿元,同比增长12%。
在绿色扶贫方面,兴业银行立足绿色金融先发优势,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先后与江西、贵州、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云南等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省区签订了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绿色生态扶贫做好文章,签约以来累计投放绿色融资1469亿元,让众多贫困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在智慧扶贫方面,陶以平表示:“智能化的红利不应仅仅属于城市,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更需要‘科技改变命运’”。为此,兴业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以三大开放平台聚焦这些地区金融供给稀缺、农产品销路窄、就医难等顽疾,持续开放输出科技和金融服务。例如,通过银银平台代理贫困地区47家村镇银行接入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财富云”送理财产品下乡,今年上半年为“三区三州”居民提供了超过20亿元的零售终端理财产品;依托自有渠道建立公益电商平台为265款扶贫产品扩大销路,让山货也能变成“凤凰”;推动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目前,兴业银行智慧医疗平台服务县级医疗机构59家、乡镇医疗机构18家,为改善当地医疗服务提供了新动能。
在教育扶贫方面,兴业银行整合集团资源,“志智双扶”,设立“兴业银行慈善助学金”“关心下一代兴业奖学金”“特殊教育专项基金”等专项扶贫资金,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多元教育扶贫体系,目前已累计捐资超过6000万元,资助超过10万名学子长志圆梦,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拔掉穷根。
消除绝对贫困这一仗打赢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打好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战役,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又将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钱文挥表示,要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是长期的任务。要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衔接起来,要关注产业发展、土地问题,关注如何培育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业态的农业,如何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等这些中长期项目当中改变过去依赖政府负债的模式,通过现金流的项目,使项目财务可持续得到保证,还要注重与城镇化的衔接。农发行将发挥好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作用,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做好服务工作。张青松认为,农业银行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三农”,这也是农业银行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后续将积极发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陶以平也介绍了兴业银行的下一步计划:“脱贫是个长期的事业,我们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四个不变’,即政策不变、机构不变人员不散、责任不变、考核不变,真正久久为功,使广大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马翀,《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