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媒体反映 > 正文
【农村金融时报】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答好夏粮收购问卷

——访农发行总行粮棉油部总经理李楠

 

经过3个多月集中收购,今年的夏粮收购接近尾声。

本报编辑部在夏收期间,陆续采访报道了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河北6大主产区夏粮收购一线情况,集中展现金融支持夏粮收购、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夏粮收购即将收官之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部总经理李楠接受本报专访,全面系统介绍了农发行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全力支持夏粮收购的工作安排和创新举措,并从专业角度对夏粮市场形势展开分析。

记者:农发行如何部署2022年夏粮收购信贷工作,确保全国夏收主产区夏收工作平稳有序?

李楠:农发行党委深刻领会“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夏”生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抢先抓早做好夏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开展市场形势调查。今年农发行组织21个分支机构对夏粮生产和市场形势进行摸底,并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等5省8地市开展点对点视频调研,在线与当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各类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户聊生产、谈经营、话形势,全面研判夏粮收购市场形势。二是提早备足收购资金。在充分调研、认真研判今年夏粮生产形势的基础上,积极筹措夏粮收购信贷资金,率先安排夏粮收购启动资金1100亿元,后续根据收购需求随时调配资金,不留缺口,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三是认真做好客户布局。在提前进行政策性收购库点认定基础上,积极开展市场化收购客户营销,确定首批支持参与夏粮收购的市场化客户642家,构建起以各级储备调控客户为基础,中粮、中化等涉粮央企和鲁粮、陕粮农等省级粮食集团为骨干,五得利、中裕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及中小微粮食企业为“毛细血管”的客户群,方便农民就近售粮。四是切实提高办贷效率。开辟绿色办贷通道,对夏粮收购信贷资金贷款实行最先调查、最先审批、限时办贷,确保夏粮集中上市前完成客户评级授信工作,随时做好贷款投放准备,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记者:如何看待今年小麦收购市场?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贵行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

李楠:从我们信贷调查和日常工作中了解看,今年小麦生产和收购市场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小麦面积增、产量高、质量好。今年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小麦喜获丰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小麦播种面积34443万亩,增加76.2万亩,增长0.2%;单产394.2公斤/亩,增加2.9公斤/亩,增长0.7%;总产量2715亿斤,增加25.7亿斤,增长1.0%。我们工作中了解到,今年小麦质量普遍较好,部分地区容重、不完善粒率等指标明显好于上年。这对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意义重大。

二是小麦价格高企,市场化收购成主导。从目前来看,今年小麦价格走势“高开低走”,新麦开秤价普遍在1.45元/斤以上,开秤后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纷纷加入抢粮大战,新麦价格一路走高与陈麦接轨,突破1.6元/斤。随着新麦上市量增加,市场供给得到有效补充,麦价开始逐步回落,目前全国小麦平均价格为1.53元/斤,远高于1.15元/斤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基本不会启动。

三是收购主体入市积极,收购高峰来得快。夏粮集中上市前,小麦和玉米到岸完税价比国内价每斤分别高出0.55元、0.2元,加工和饲用企业积极寻求国内粮源。今年除储备和贸易企业,面粉加工、饲用企业收购积极性也较高,都想趁上市初期价格低抢抓粮源,收购高峰形成较快。从全社会收购进度来看,进入6月后小麦收购进度明显快于上年,到6月25日,全社会小麦收购量同比多增103亿斤,增幅达到27%。

四是不可控因素增多,市场预判难度加大。虽然今年小麦丰产,加上进口和政策性库存投放,供求基本平衡。但受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国际粮价上升创历史新高,并引发多国限制农产品出口,加剧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这些变化给我们做好夏粮收购带来一定挑战,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按照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防控风险的指导思想和保收储、增供给、当主导、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夏粮收购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农发行在夏粮收购资金供应中的主渠道和主导银行作用,确保夏粮收购顺利进行。

记者:为稳住经济大盘做贡献,今年农发行在夏粮收购信贷投放上,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情况如何?

李楠:我们坚持把支持夏粮收购与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全力以赴加快夏粮收购信贷投放,筑牢“三农”根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坚持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共同发力。主产区要继续支持好涉粮央企、省级粮食企业集团等国有及优质民营企业开展粮食收购业务,发挥好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但我们认为,支持夏粮收购不光是主产区的事,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保有一定比例粮食自给率,就有抓收购的责任,应重点支持当地国有粮食调控骨干企业到主产省或本省主产市县采购粮源,确保夏粮收购不缺席、资金供应不断档。只有产销区“两个轮子”一起转、责任一起扛、份额一起保,才能巩固住“粮食银行”品牌。

二是全力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第一时间投放。对企业执行政府储备轮换任务所需要的资金,按简易贷款流程,加快办理,第一时间足额供应,确保收储计划顺利执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案启动准备工作,确保预案随时启动,信贷资金随时投放。

三是加大对市场化粮食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市场化收购将成为夏粮市场的主基调,支持市场化收购是今年夏粮收购信贷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从优质客户和创新模式入手,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支持好市场化收购,确保市场化收购贷款投放量、支持粮食收购量和企业户数实现“三个增加”。

今年夏粮收购以来,农发行累计投放各类粮油收购贷款1306亿元,同比多投放196亿元,增幅18%;支持企业收购粮油1344亿斤,贷款企业夏粮收购量约占全社会收购量的六成,有效发挥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记者:农发行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哪些好的信贷模式?

李楠:近年来,农发行围绕粮食市场新形势和新业态,加大信贷模式创新力度,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质效。

一是创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信用保证基金由政府、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基金为粮食企业提供增信,农发行提供贷款支持企业收粮,贷款风险由基金、企业、银行共同承担,成为解决粮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配套制度。目前,全国已经有16个省份建立了信用保证基金,实现了主产区全覆盖,基金总规模达64亿元,今年累计向501户企业投放贷款26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油194亿斤。

二是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新“定购贷”“订单贷”“竞拍贷”等供应链金融模式,举办粮食供应链金融推介会,为粮食加工、饲料等用粮企业建链、补链、延链。夏粮收购以来,今年累计投放贷款212亿元,助力22省244户企业搭建供应链。

三是探索支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锁定利润,防控风险的“保值贷”模式。试点“粮食经纪人贷”模式,向经纪人提供贷款,支持其收购粮食。此外,各省分行在推广总行创新模式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信贷模式,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安徽分行探索以“国有粮企收购+供应链企业合作+国有投融资公司担保”的宿州汇谷模式、吉林分行的“卫星库点(南北协作)+信保基金”“卫星库点(南北协作)+贷储分离”的扶余模式,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增强市场化经营实力;河南分行创新“调控粮+定向销售”模式,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同时,保障当地龙头加工企业用粮需求。

记者: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农发行在支持粮食安全方面遇到哪些难题,如何化解难题,更好地支持粮食安全?

李楠: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叠加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此外,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信贷客户,还面临因疫情原因无法及时提交办贷资料或落实担保措施等问题。对此,农发行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出实招,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支持好夏粮收购,服务好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实行容缺办贷。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若暂无法取得且不影响风险判断的办贷资料,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可先进入办贷流程;对担保贷款确因疫情原因而暂时无法落实担保措施的,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可先采取信用方式,待当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补充担保措施。二是畅通资金支付。全力保障网银、银企直联系统“7×24”小时服务通畅,提前做好疫情管控、节假日等时点的收购资金支付预案,确保资金供应不断档、不掉链。三是进一步减费让利。在前期减费让利工作基础上,农发行再次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挖掘减费让利空间,免除全部客户对公系统内跨行转账汇款手续费,以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结算账户开户手续费、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证书年服务费等多项费用。同时,优化调整市场化收购贷款利率定价,对突发疫情、灾情的地区实施差异化优惠利率,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记者:在国内外粮价持续走高且频繁波动的情况下,粮食收购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贵行如何处理保收购和防风险的关系?

李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今年小麦价格是近几年难遇的,超出预期,这给我们支持夏粮收购带来一定挑战。要保收购、提升收购市场份额,又要防控好风险是今年夏粮收购信贷工作的主线,也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当前,粮食行业麦强粉弱、稻强米弱的格局没有改变,加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民营粮食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一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因改革改制不到位没有真正成为市场化收购主体,这给今年夏粮收购信贷工作增加不小难度,特别是在粮价高位震荡时期,意味着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份额越多,后期面临的风险防控压力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功课”做足,把客户选好,把问题估计得足一些,去争取最好的效果。

今年,我们在加大粮食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牢牢守住风险防控底线。一是坚持合规为先、风控为要。严格把控客户准入,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加强信贷资金监管,把收购资金贷款封闭运行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收购资金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二是加强市场研究和风险监测。重点摸底调查小麦和早稻市场形势,密切关注粮食价格波动情况,合理掌握放款节奏,抓实日常信贷风险排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化解。三是用好科技监管手段。积极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粮棉油购销“一卡通”系统、粮棉油库存巡查系统,主动推进与“智慧粮库”共享信息、衔接端口等工作,提升监管质效。(孙金霞,农村金融时报)

链接:http://epaper.zhgnj.com/Html/2022-09-12/4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