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支农品牌  >  资金筹集 > 正文
农发行良种产业贷“1+M+N”模式获评农业农村部2023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与十大典型案例,农发行良种产业贷“1+M+N”模式入选。近年来,农发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科技金融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农业科技和种业高质量发展,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2024年1~4月,全行累放农业科技贷款195.33亿元,累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97.63亿元。

此次获评的典型案例是农发行贵州分行探索创建的金融支农创新模式。贵州分行通过搭建良种产业贷“1+M+N”模式,深入参与规划设计贵州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资金筹集、拓展种子销售市场、挖掘项目现金流渠道,投放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种业发展,推动县域乡村产业振兴。

抢占种业政策先机,创新搭建种业产业项目运营模式。农发行省市县三级行联动与地方党政部门对接,发挥政策性金融平台优势,推动地方政府和全国种业龙头企业磋商合作,科学规划“1+M+N”项目运营模式,提高项目投资成本估算和运营收益预测的准确性。该模式的“1+M+N”指“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对应选择“M家龙头企业”与“N个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合作,承贷主体为县内的地方国有企业,企业利用农发行贷款将流转土地建成制种基地后,“返租倒包”给合作社或大户,根据各家龙头企业的订单需求开展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最终通过“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实现制种产业链经济循环可持续。

拓宽项目资金渠道,推动建立“投贷补”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农业产业项目需要土地、设备、科研和基地建设等投入,资金需求量大、低成本资金筹集难度大。为保障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农发行推动建立产业基金投资、信贷资金支持和政策奖励资金补助“投贷补”三位一体机制,助力解决项目“融资难”问题。其中,农发行审批4.4亿元涉农产业项目贷款,目前已投放2亿余元用于种业基地建设。

围绕种业产业收益链条,多层次挖掘项目还款来源。考虑到农业产业项目利润率较低,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农发行帮助企业围绕“1+M+N”运营模式,在产业链条上挖掘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现金流,设计土地租金、资产租赁和种子销售收入等多渠道还款来源,保障项目持续健康运营,助力种业发展补链延链强链。

保障各方主体权益,多途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产业项目投资周期长,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行业竞争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项目实际收入产生影响。为有效防控项目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发行主动协调,推动建立“全额保证+资产抵质押+风险补偿基金”风险缓释机制,发挥农业保险“稳定器”作用,多途径保障种植农户利益和信贷资金安全。

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实施后,推动形成了种业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带动当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支农成效显著。社会效益方面,带动帮扶1.2万余户、2万余名农民从事制种就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45亿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助力乡村振兴。经济效益方面,实现种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逐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产业增值增收,预计达产后全县年均可实现新增制种加工产值2亿元。生态效益方面,对制种基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升级,在提高制种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增强抗旱排涝能力,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项目还采用了秸秆还田和测土施肥等农艺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下一步,农发行将持续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围绕种子繁育、良种推广等薄弱环节,聚焦科技创新、企业扶优、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策倾斜,强化投贷合力,全面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做深做实科技金融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农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