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有活力,中国经济才会整体性持续向好;中小企业有创造力,科技强国建设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中小企业有竞争力,稳就业保民生才有扎实的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要着眼高质量发展目标,切实运用好国内国际有利条件,立足双循环发展格局,多措并举,精准提升中小企业活力和创新创造力,助力我国经济整体性持续向好。
一、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视察时,与在场的12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提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一科学论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勉励和正确指导下,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小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小企业兴则经济兴,中小企业活则经济活。这既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经验,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5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纵观全球发展,拥有健康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不论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还是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小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22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广大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细分的专业优势,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主体,蕴含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21年末,中小企业对我国税收的贡献度超过50%,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投资超过60%,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和创造活力之源,是发达国家的共性经验。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要切实强化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造热情和活力。中小企业创新预期强、创造活力足,我国就可以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创新创造的重要主体和载体,更成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领域,致力于追求本行业的世界领先水平,有的市场占有率做到世界前列,有的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短板,有的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相关产品的技术垄断,成为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末,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小企业是改善民生的支撑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乎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小企业数量大、分布广、触达深,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重要“蓄水池”。不断涌现和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吸纳了大批专业性强的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型人才,成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优质阵地。此外,大量布局基层和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为基数庞大的基层劳动群体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平台企业上的中小微商家也成为重要的就业吸纳主体,并不断涌现出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模式。截至2021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为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牢牢把握国内国际有利条件是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的基点
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的关键是要把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转化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发展动能和可持续性力量。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小企业活力释放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过去十年,我国消费市场稳居世界第二,有力支撑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面对需求收缩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到优先位置,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夯实了中小企业经营回暖复苏的基础。年初以来,各级政府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新业态新增长点不断培育壮大,消费市场呈现稳定恢复态势。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有力提振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预期和经营活力。
良好营商环境是中小企业活力迸发的基础保障。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中小企业活力迸发的软环境和定心丸。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快车道;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优化营商环境做出了更长期、更高层次的战略规划和指引。我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不断跃升,从2012年的91位提升到最新的31位。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为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和优质土壤。
科技创新改革是中小企业创新创造的重要助推。中小企业活力激发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创造力。不论是管理的创新创造,还是科技的创新创造,都离不开竞争、开放、包容、协调的创新创造生态。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在打造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支持、鼓励创新联合体共创共赢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2012年至2022年,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从5600.1亿元增长11128.4亿元,增长近一倍,带动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从10298亿元增长至30782.9亿元。受益于此,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为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厚植沃土。
生态化出海是中小企业用好国际市场的强大牵引。今年前三季度,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中小企业加速出海,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对中东、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增速进一步加快,我国外贸企稳向好不断积蓄积极因素和新的活力。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出海不再是“单打独斗”,平台企业在协同助力中小企业出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牵引带动赋能整合作用。以平台企业为牵引所形成的商品、服务、技术协同生态化出海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小企业不再是“海上浮萍”,而是协同出海链条上的重要生力军。以数字技术驱动赋能的企业出海生态下,更多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加专业、多元、精准的出海指导和助力,进而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创造。
三、立足新发展格局精准助力中小企业活力释放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立足新发展格局,着眼高质量发展目标,切实用好国内国际有利条件,聚焦关键问题精准协同发力,推动中小企业活力持续释放,助力我国经济整体性持续向好。
深度挖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向内发力,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用好国内资源。加大对新型消费市场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手、大中小企业联动,共同激活存量消费市场和引领培育新型消费市场,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更多机会。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联合采购”和“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生产性消费材料采购成本,激发存量生产性消费需求;依托数字化交易平台推动存量生产资料盘活或升级改造,挖掘闲置低效原材料和商品库存价值,充分释放生产性消费潜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汇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关键要素,助力中小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环节,增强企业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从源头优化市场供给质量。此外,还要用好国际市场和全球资源。积极探索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海外仓货物出口通关、境外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检测,推动货物贸易信息在海关、税务、外汇等监管部门的共享和交互验证,为国内商品出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支撑;鼓励跨境电商平台积极同金融、物流、外贸综合服务等机构对接,基于海外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帮助外贸中小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和优化生产能力,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协同发力推动政策精准支持和企业链式自强相结合。近年来,为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稳预期、谋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下一步要聚焦企业核心痛点,继续强化相关优惠政策的产业链带动效应。一是按照“直接补贴重奖励、间接投入重撬动”的原则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直接补贴可采取“补转型企业+补服务机构”、“补单体企业+补产业链条”相结合的方式;间接支持可采取“股权投资+公共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专业化数字服务商。探索数字化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数字化转型费用加计扣除或数字化投资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开发和提供具有普惠性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多措并举助力中小企业增强流动性。积极探索针对被欠款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担保贷款业务,创新“政银企”合作模式,由银行按照应收账款规模等额授信,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跟进提供担保,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优质企业名录,将入选企业无条件纳入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范围,为其提供大额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或中长期贷款担保,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引导作用。三是鼓励中小企业携手联合转型。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拓展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品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促进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秉持公平、开放、包容原则共同营造中小企业合作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创新生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在市场准入上,应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一些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实现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在市场竞争环境上,应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力度;进一步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重点调整企业反映最强烈、对企业成本影响最明显的地方性涉企收费事项,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二是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切实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发挥核心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连通产业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合力推动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形成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闭环扶持体系。加大创新政策协同供给力度,依托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和技术创新;借助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多种渠道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助推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发展韧性。三是完善创新资源要素分配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创新制度生态。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加大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对真创新、真转化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推动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中小企业创新全过程;探索建立覆盖专利申报期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稳定中小企业创新预期。(作者:徐玉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红旗文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