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全面落实“全粮、全链、全行、全力”的发展思路,按照“保收购、保份额、保清零,强风控、强基础、强管理”的总体要求,以收购资金的稳定供给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不因农发行原因出现“卖粮难”问题。
一、夏粮收购形势复杂,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一是外部传导,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增多。全球粮食供需延续宽松格局。美国农业部6月报告预计,2025/2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8.09亿吨,加上年初库存2.64亿吨,全年总供给10.73亿吨,总消费约8.1亿吨,期末结余库存达2.63亿吨。此外,受中美战略博弈、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低位震荡,通过国际贸易和期货等渠道传导至国内,给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带来一定冲击。二是夏粮丰产丰收,收购任务繁重。2025年上半年夏粮主产区高温少雨,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出现干旱,但仅对部分偏僻丘陵地区产量造成影响,其他具备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区及时补浇耕地,有效缓解了旱情。且高温干旱减轻了病虫害和霉变发生,降低了晾晒成本,小麦容重、蛋白、面筋含量明显提升,经纪人和企业普遍反映2025年小麦品质为近几年最好。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夏粮小麦播种面积34610万亩,同比减少26.1万亩,产量2763.2亿斤,虽同比减少3.3亿斤,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三是供需宽松,粮食价格弱势震荡。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居民对食物消费呈结构性升级的趋势,加之2022年以来我国人口规模连续3年下降,老龄化加剧,下游粮食消费特别是口粮消费逐渐减少,部分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相关机构预测,2025/26年国内小麦产消结余量达到174亿斤,小麦供需格局转为阶段性宽松,对价格支撑不足,国内麦价持续回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小麦平均收购价从2023年初最高1.6元/斤跌到2024年初1.4元/斤,再跌至2025年夏粮收购前的1.2元/斤上下。四是预期转弱,各类主体入市审慎。近两年小麦供给充裕,主产区之间麦价趋同,市场流通不畅,收购主体对未来价格没有看涨预期,贸易企业没有自主贸易空间,代收代储、委托收购订单减少,明显压缩经营头寸,多采取快购快销经营策略,不会大量建立库存;面粉加工企业经营策略由“旺季收储、常年加工”改为“随加随采、竞拍轮换粮为主”,日常经营周转库存由原来的3个月左右降至15-30天。
二、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为夏粮收购筑底支撑
2025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25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在“抓好市场化收购,不断增强市场购销活力”的同时“精心组织政策性收购,有效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召开2025年全国夏粮收购工作会议,分析研判夏粮购销形势,安排部署夏粮收购工作。
近几年国家逐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实现常态下政策不启动或少启动,使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粮食市场购销活力显著增强。2025年新麦上市初期,市场供需宽松,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小麦价格在最低收购价附近徘徊,市场收购主体不敢贸然入市,农民售粮进度缓慢。调研了解到,安徽等地新麦开秤价格1.16~1.17元/斤,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在1.20~1.22元/斤,较上年下降0.02~0.03元/斤。为稳定市场预期,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国家时隔5年再次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6月6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关于在河南省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同意自6月7日起在河南省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6月21日和7月3日在安徽和河北符合条件的地区也开始陆续启动预案。随着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启动,小麦价格止跌回稳,以政策底价托住市场波动的下限,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从近期赴河南实地调研情况看,当前夏收形势基本符合之前预期。目前主产区小麦收购价在1.21~1.23元/斤,基本贴近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门前粮车络绎不绝,经纪人售粮热情高涨,基层对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普遍持积极态度。调研中地方粮食主管部门表示,前期市场各方主体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企业不敢贸然入市,农民粮食不好出手,预案启动后,市场价格有了底部支撑,购销形势明显好转,面粉厂家和粮库的收购价格大多接近最低收购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已累计收购小麦超5400万吨。
三、有序组织全面部署,做好夏粮收购各项信贷准备工作
做好粮食收购信贷工作是农发行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初,总行即组织部署26个省(区、市)开展夏粮收购形势专题调研,对夏粮期间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全面摸排,同时提前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5月,由行领导和部门领导带队分别赴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主产省调研,与当地党政领导、政府主管部门、中储粮直属库、地方储备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各方主体深入交流,摸清夏粮生产形势、市场价格走向、购销双方意愿、粮食信贷需求等有关情况。6月12日,召开夏粮收购重点客户座谈会,邀请重点粮食企业围绕2025年夏粮生产形势、企业经营状况和对农发行信贷工作意见建议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交流。6月13日,召开夏粮收购信贷调研座谈会,听取各行夏粮收购信贷工作准备情况,深入分析研判2025年夏粮收购市场形势,明确夏粮收购信贷工作总体思路。6月24日,下发《关于做好2025年夏粮收购信贷工作的通知》,对夏粮收购信贷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夏收开始后,全行按照夏粮收购信贷工作座谈会既定思路,有序开展夏收信贷工作。一是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和收购进度,适时组织省行召开调度会,督导各行夏粮收购信贷资金供应管理和政策性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二是派出调研组赴主产省实地了解夏粮收购进度,研究解决夏粮收购信贷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收购中企业对农发行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完善信贷支持策略。三是加强市场行业分析,总行定期向国家相关部委报送夏粮市场行情,同时加强对下行业指导;各级行密切关注辖内粮食行业布局调整,结合收购进度和价格走势,把握贷款发放节奏,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维护收购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四是各级行积极与地方党政和粮食主管部门沟通汇报,妥善解决收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做好夏粮收购信贷资金供应,确保不因农发行原因出现“卖粮难”问题。截至目前,农发行夏粮期间累计发放各类粮油收购贷款643亿元,支持参与收购的企业超1200户,有效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四、统筹两类业务,以优质金融服务为夏粮收购保驾护航
针对2025年夏粮收购的复杂形势,农发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底线思维,贯彻落实好全国夏粮收购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支持好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以精准、稳健的信贷策略,牢牢把握夏粮收购信贷工作的主动权。
(一)全力保障政策性收储资金供应。坚持把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放在首位,全力保障政策性收购资金及时足额投放,确保政策调控高效实施。一是确保满足中央和地方储备增储及轮换资金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资金专办行作用,加强与中储粮和各级地方储备粮公司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中央和地方储备增储轮换资金供应工作。二是足额保障最低收购价信贷资金。随着最低收购价收购规模逐渐扩大,已启动预案地区的分支机构及时足额保障收储资金供应,提前授信审批,贷款随时发放,确保售粮农户“粮出手,钱到手”;对其他具备条件但尚未启动预案的地区,分支机构主动加强与当地粮食主管部门、中储粮等部门沟通,提前对接掌握政策动向,做好预案启动准备工作。三是积极配合政府解决不达标粮收购。对于部分地区可能产生的区域性不达标粮食、阶段性售粮不畅等问题,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制定不达标粮食收购处置预案,及时发放贷款予以支持。
(二)积极支持市场化收购。发挥收购信贷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激发市场购销活力,对市场化收购提出“五好”支持策略。一是选好客户。支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型央企发挥引领收购、稳定市场作用,支持总省行战略性客户、省属国企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发挥收购主力军作用,支持地市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专精特新”优质民营企业解决基层售粮需求。二是推好模式。继续推动粮食收购贷款信保基金扩面增效,目前基金已开办近十年,每年带动市场化收购贷款投放近500亿元,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解决中小微粮食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推广“竞采贷”“竞拍贷”等线上业务,夏粮期间在主产省铺开“中储e贷”试点,为客户提供流程更优化、操作更简化的融资服务。三是收好粮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区域内优质粮食品种和特色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优质优价格局形成,助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引导有条件的种粮大户开展优质粮订单种植,确保粮食“种得出、卖得好”。四是搭好平台。7月12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沈阳举行,期间农发行搭建单独展厅,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模式、重点产品,举办“农发助力、广结粮缘、共创商机”产销对接系列活动,宣介信贷产品及信贷政策,邀请优质企业交流介绍,创造合作契机,以政策性金融活水为粮食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农发行10家省级分行出席活动,邀请企业119家,参加对接活动企业154户次,参会企业和人员创历届新高,28家企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多家企业进行了线下业务交流。五是用好产品。推广收购贷款循环使用试点,满足客户使用诉求,提高收购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加工贷款使用,延伸信贷业务链条;加快种植贷款推广,支持国家级大型农垦农场、优质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的种植资金需求,助力提升粮食产能。
(三)提升信贷服务质效。夏收期间全行人员和信贷资源向收购工作倾斜,全力保障夏粮收购信贷各项工作举措落实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夏粮收购信贷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省行分管行领导靠前指挥,收购任务集中地区二级分行、县级支行“一把手”把当前主要精力压实到夏粮收购信贷工作中,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夏粮收购信贷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保障信贷资金需求。全行已先期安排夏粮收购信贷资金1500亿元,较2024年增加400亿元,后续还将根据收购需要随时调配资金,及时对接有关部门掌握政策性收储资金需求,提前筹备节假日收购信贷资金,确保夏粮收购信贷资金供应“不断档”。三是提供优惠信贷政策。对使用农发行轮换贷款收购储备预备粮源的,给予优惠利率支持;市场化购销贷款继续用好减费让利政策,按照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客户不同维度给予利率优惠;为解决收购“空白点”问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入市收购的企业,经省级分行同意后可直接准入。四是提高办贷效率。对夏粮收购贷款办理开辟绿色通道,前中后台协同配合实行限时办贷,在夏粮集中上市前完成客户准入、评级授信、贷款审批等工作,切实做到“钱等粮”。五是畅通支付渠道。夏粮收购期间确保网银、银企直联系统“7×24小时”畅通服务,及时支付农民售粮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