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发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张鹏飞 | 新产品体系下支持县域产业园区的路径探析

「摘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国现代农业要实现提档升级,关键在于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肩负着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平台。农发行新产品体系下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具有支农属性强、涉及链条环节长、支持产业范围广、项目现金流充沛等特点。在业务推进中需深刻认识到支持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和园区专项产品优势,打破思维定式、找准细分赛道、探索模式创新,持续推动县域产业园区业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产品体系 产业园区 县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产业园区相关政策。农发行新产品体系重构后,将园区类业务整合增设县域产业园区贷款产品。新产品体系下县域产业园区贷款支持的范围深且广,可能成为未来业务拓展中的“引爆点”。

一、县域产业园区的概念及相关政策

(一)县域产业园区概念

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产业园区通过推动相关产业“入区入园”,利用缩短企业间距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利用企业知识技术外溢激发创新等多方面优势,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农发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需聚焦支持涉农类产业园区发展。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涉农类园区建设的主要载体。县域涉农类产业园区可根据园区建设中侧重农业(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产业(以三产融合为主)、科技(以科技赋能为主)不同维度进行区分,如表1所示。

       

(二)产业园区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产业园区政策规划明确了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形成国家政策+专项部署+地方政府规划的宏观政策体系。国家政策层面:近三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加强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专项部署层面:2025年1月、4月国务院相继出台《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产业聚集发展。地方政府规划层面:以湖北省为例,2024年湖北省政府制定《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经济发展,以开发区、园区为主要载体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各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集中力量打造1-2个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建设形成“三个一批”发展格局

二、新产品体系下县域产业园区贷款支持的范围深且广

农发行新产品体系重构后,增设县域产业园区贷款产品,制定了园区类贷款统一管理细则。县域产业园区贷款需聚焦支持农业相关产业园区,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属性,同时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主要呈现4个特点。一是突出支农属性。农业产业园区贷款产品和涉农产业园区贷款产品是新产品体系下82个子产品中仅有的2个子产品对从事产业和入驻企业提出双重要求的产品,总体需满足“5+50%”的要求,子产品具体要求如下:1.农业产业园区贷款需满足“1+50%”的要求,即园区主要为农林牧渔业1类产业,入驻从事农林牧渔业企业数量占比应超过50%;2.涉农产业园区贷款需满足“4+50%”的要求,即园区主要从事4类涉农产业,入驻从事10类农业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占比应超过50%。二是涉及链条环节长。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在加工程度上,涉农产业园区不仅可以支持初级加工,还可以支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例如,重要农产品种养加贷款支持生猪等四类重要农产品初级加工,而涉农产业园区贷款可支持猪种培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科研于一体全产业链的园区建设。2.在生产环节,涉农产业园区贷款还可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制造环节的园区建设。例如,化肥贷款、农兽药贷款、农业塑料制品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购买、销售等环节”。涉农产业园区贷款还可支持化肥、农兽药、农业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制造环节的园区建设。三是支持产业范围广。县域产业园区贷款可以支持各类园区等产业支持设施类业务。1.无清单制管理限制。种业基地建设贷款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贷款主要支持科技赋能类产业园区建设,且均属于清单制管理,县域产业园区贷款可支持清单外其他科技赋能类及其他涉农类园区建设。2.可以支持满足支农属性的厂房建设项目。可以支持符合产业和入驻企业支农属性要求,项目审批、核准及备案的建设内容主要为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的项目。3.充分挖掘其他产业搭配空间。在满足“5+50%”支农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他产业和入驻企业搭配空间,打造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四是项目现金流充沛。以农发行湖北省分行项目为例,目前县域产业园区贷款还款来源主要包括以下3种模式:1.“厂房+停车位+充电桩”模式,主要以承租人租金收入、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作为还款来源。2.“厂房+特色种养”模式,主要以承租人租金收入、苗圃苗木、中药材加工收益等作为还款来源。3.“厂房+其他补贴”模式,主要以承租人租金收入以及砂石销售、土地转让、可行性资金缺口补助等补贴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三、县域产业园区贷款产品业务推进中面临的挑战

虽然县域产业园区贷款在支持园区建设上具有“涉及链条环节长”“支持产业范围广”“项目现金流充沛”等优势,但在业务推进中也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支农属性要求高。新产品体系下县域产业园区贷款产品对从事产业和入驻企业提出“5+50%”的要求,进一步突出支农属性。因此,项目营销需提前介入谋划,配合主管部门挖掘当地涉农产业、企业以满足产品准入要求,并持续跟踪园区主导产业和入驻企业占比变化。二是园区项目谋划难。一方面,县域产业园区贷款要求的主要产业可能难以精准适配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园区贷款要满足主要产业符合5类相关产业要求,而5类相关产业可能难以精准适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复合型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涉农属性边界模糊。目前,新型产业融合导致企业涉农属性边界越发模糊,现有政策标准和统计分类未能及时适配新兴业态,涉农工业企业在具体谋划中难以准确识别或易被忽视。例如,农业无人机制造、农林牧渔业机器人制造及农林牧渔业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等硬科技企业属于优质涉农企业而容易被忽视。三是市场竞争压力大。一方面优质的产业园区项目融资需求有限。优质的产业园区项目享受财政资金优先支持的政策,市场融资需求有限。例如,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分1亿元和7000万元两个档次,对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年度予以支持,同时省级、市级、县级财政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金融同业给出政策让利和倾斜。产业园区项目能够产生较为充沛的现金流,从而吸引各大金融机构竞相争抢。各行在贷款产品、价格、期限等政策上均给出让利和倾斜。

四、新产品体系下支持县域产业园区的展望

在业务推进中应深刻认识支持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用足用好园区专项产品优势,全力推动县域产业园区贷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用好专项产品优势,打破思维定式

在业务推进中,要深入掌握园区贷款政策,在产品选择、政银对接、产品搭配上更加灵活主动,帮助地方政府打造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前景良好的涉农产业集群。一是在产品选择上,扭转涉及农业产业必须使用产业条线产品的思维观念。在充分使用产业条线产品的基础上,发挥县域产业园区贷款支持链条环节长、支持产业范围广的优势,考虑使用县域产业园区贷款支持的可能性。二是在政银对接上,扭转政府不愿做农业、涉农园区的思维观念。在合理合规、因地制宜确定园区支农内核不变的前提下,用好剩余50%搭配其他产业、企业的空间,密切对接地方党政融资需求,充分挖掘支持地方政府发展意愿强、产业附加值高、集聚效益优的其他产业搭配空间,打造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三是在产品搭配上,扭转仅能使用园区类单一产品的思维观念。产业园区项目能够产生较为充沛的现金流,可持续探索园区+路网、园区+水利等各类园区+组合模式。

(二)坚持因地制宜,找准细分赛道

根据县域涉农类产业园区侧重农业(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产业(以三产融合为主)、科技(以科技赋能为主)不同维度分类,结合当地特色、优势、潜力,因地制宜找准不同细分赛道精准发力。一是在农业维度,支持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精深化发展为关键,通过支持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环节发展。例如湖北可结合当地特色着力支持建设江汉大米、潜江龙虾、楚天好茶、随州香菇等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二是在产业维度,支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的产业园区。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等产业的紧密结合。三是在科技维度,支持以科技赋能为主的产业园区。聚焦农业生产、涉农加工制造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紧密对接地方政府农业科技相关规划和项目清单,贯彻落实支持农业科技园区“333”布局,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域全覆盖。

(三)做好“三道加法”,探索模式创新

因地制宜做好延链、补面、其他子产品组合“三道加法”,不断探索模式创新。一是充分发挥“涉及链条环节长”优势,探索“纵向延链”模式。利用县域产业园区贷款串联支持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环节,增加园区涉农产业稳定性。例如,探索“农林牧渔业+农村休闲观光”组合模式,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持续推动三产深入融合。二是发挥“支持产业范围广”优势,积极探索“横向补面”模式。坚持园区涉农属性内核不变,探索“5+50%+N”模式。例如探索“涉农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组合模式,增加地方政府积极性和还款来源保障;探索“涉农产业+养老/绿色/科技产业”组合模式,推动县域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三是发挥项目现金流充沛优势,积极探索“园区+其他子产品组合”模式。充分发挥县域产业园区贷款项目现金流充沛的优势,按照主体、内容、产业链、权益“四个相关”组合标准,打好产品“组合拳”。例如,通过“园区+交通”业务模式实现“以路衍产、路衍反哺”,推动公益性较强的农村交通设施与沿线涉农产业联动建设;通过“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涉农产业园区”产品组合,构建“水生态环境修复-水产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完整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链;通过“精准防返贫(园区)+准公益性项目”业务模式,合规使用精准防返贫贷款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利用产业园区项目现金流充沛的优势,增加搭配路网、水利等准公益性项目组合的可能性,实现项目“肥瘦搭配”,破解准公益性项目还款难题。 

注:

① 县域是我国基本的治理单元,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总人口的60%、经济规模的40%,上支撑省市、下带动乡村。

② “三个一批”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百亿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1个、超500亿元的3个、超300亿元的10个、超100亿元的40个,形成“1314”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梯队。涌现一批领军企业,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8家、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50家以上、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省级以上特色产品品牌100个以上。

③ 农业产业园区主要产业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的农林牧渔业(含5中类、24小类)。

④ 涉农产业园区主要产业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的食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工与制造(不含烟酒制造)、农林牧渔生产资料制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林牧渔科研和技术服务、农林牧渔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4类农业相关产业(共计含30中类、91小类)。

⑤ 10类农业相关产业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所包含的10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