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基层信息 > 正文
江海农情 书写振兴 江苏分行全力服务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分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快“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做示范”行动步伐,主动加强与省农业农村厅的对接协作,建立“省行统筹、市行包片、支行驻点”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加大对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从黄海渔港到智慧冷链,从良种芯片到丰收沃野,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2024年以来,聚焦渔业港口、冷链物流、种业振兴等领域,累计投放贷款近240亿元支持国家级、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沐光向海 “渔”见未来

射阳地处黄海之滨,拥有广袤的滩涂资源和咸淡相融的水系特征,随着悠长而浑厚的汽笛声响起,沉寂三个月的渔港正式“苏醒”,黄沙港首批105艘获得专项捕捞许可的渔船解缆起航,驶向黄海。

黄沙港是江苏省第二大渔港、盐城市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渔港。为有效解决项目资金缺口,保障顺利开工建设,2023年以来,江苏分行投放3.7亿元贷款支持盐城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随着项目主体及堆场、制冰厂、渔民中心等配套设施的建成,这座国内首个全自动化渔港不仅有力解决了传统渔港“小散弱”问题,还通过“自动化+产业链+渔旅融合”模式,形成以现代化综合物流为支撑,以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平台,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为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枢纽港和现代产业体系,在有效拓宽产品上下游供应链、提升渔货产品辐射能力同时,带动传统渔业与滨海文旅深度嫁接,实现“船通四海,港兴百业”的多赢局面。

“十四五”以来,江苏分行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立足海洋资源禀赋,围绕海洋渔业等涉海领域,累计投放贷款70亿元,为实现江苏“向海图强”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舒筋通络  “链”接九州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山水蜜桃驰名远扬。早秋时节,走进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的万亩桃林,空气中果香馥郁,累累果实压弯枝头,不少枝杈上都挂着客户订购的标识牌。“今年收成好,朝阳、白凤品种特别受欢迎,运路决定销路,现在走冷链运输,保鲜时间延长了,再也不怕远距离运输了。今年,许多外地客商早早就跟我们签了订购协议。”果农吴大伯介绍道。

“十四五”以来,江苏分行聚焦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立足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需求,累计投放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贷款逾150亿元。江苏分行累放贷款9.5亿元支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首批“5G+北斗”全链路温控示范仓——常州新运冷链市场落地长江沿线,项目建成投用后,冷库总容量将达7万吨,每年大宗食品交易可达100亿元。累放贷款14.8亿元支持泰州城北智慧冷链物流园、连云港云港冷链产业园等省级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基础。累放贷款4亿元支持兴化城北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盐城港滨海港区仓储物流项目,为集疏运体系畅通“毛细血管”。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金融冷链”把田野码头与城市餐桌串联成一线,为江苏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牢基础。

 

▲常州新运冷链项目

深耕沃野  “种”育生机

田间丰收在望,枝头杏肥梅黄。在插秧季的扬州樊川试验基地内,几十位“老把式”弯腰在水田里忙活,手速快得让人眼花。别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农忙——田埂上插着的信息牌透露了玄机:“缘两优968新材料选育区”“金香玉1号展示田”,这些绿油油的秧苗背后,藏着中国农业最硬核的“芯片”。

为满足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江苏分行深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主责主业,投放1.2亿元贷款支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樊川试验基地新建粮食作物种质基因库、智能温室、耐盐水稻试验区等科研设施,打造集种源保存、品种选育、新品扩繁、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创新基地,年选育稻麦新品系15个以上,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200余元,以“金种子”托稳“米袋子”,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十四五”以来,江苏分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对接省农业农村厅,多次赴省种业协会开展种业产品宣介,主动对接客户需求,因企施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累计投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超过80亿元,加速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助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大做强“苏种”品牌。